“大小年”依然存在
录取“大小年”现象依然如故,生源分布相对均衡,是2007年我省高考志愿选择的高校定位特征。
部分考生缺乏把近三年高校录取分数作为一个整体元素来考察一所高校位置的意识,仅凭一年的录取分数对高校的位置进行判断,自然避高就低。加上求稳的从众心理作祟,“大小年”现象依然如故。2004年理科本一批报考热度较高的20所高校,2005年60%遭受录取“小年”,如名校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2006年第二次知分填报志愿中,考生们似乎多了几分的理性,在2005年本一批理科报考热度较高的20所院校中,2006年仅有15所遭受“小年”。
2007年第三年知分填报志愿,本应更趋理性,但由于2007年高考文理综合科试卷难度有所增加,“发挥不佳”的考试心理难免影响志愿填报。2006年本一批理科报考热度较高的20所院校,2007年有35%遭遇“小年”。2005年本一批文科报考热度较高的20所院校中,2006年有30%遭受“小年”。2006年本一批文科报考热度较高的20所院校,2007年有50%遭遇“小年”。
从2006年与2007年的比较中,可以看出,2007年遭受“小年”的院校比2006年有所增加,但从零生源院校的数量来看,2007年的本一、本二文科的零生源院校与2006年相比,稍微有所增加,而本一、本二理科的零生源院校有所减少。“扎堆”的现象也有所缓和,本一批文科除了极个别院校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报考比例达1∶6.5外,本一批理科除了大连医科大学上线比例达1∶6.83外,没有出现像2006年南京医科大学上线比例高达1∶14.75的严重“扎堆”现象。从本一批生源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分布的均衡度相对增加。